• 【漫談古羅馬曆法】為什麼二月有28天跟29天?七、八月有31天?
    羅馬研究

    【漫談古羅馬曆法】為什麼二月有28天跟29天?七、八月有31天?

    前段時間,有個朋友很興奮告訴我為什麼會有大小月,以及七八月為什麼有31天,內容簡略來說是:

    「古羅馬的凱撒挖走了2月的日子,將其補到7月,所以7月有31天,而後奧古斯都不滿意自己的天數比凱撒少,又再次挖掉2月的1天去補去8月,所以這兩個月都是31天。」

    由於在凱撒跟奧古斯都的史料中,我沒有印象哪裡提到挖走2月的日子,而且這一聽就完全不符古羅馬人邏輯,頓時腦中的農場文警鈴大響,順著這些關鍵字去查,發現這說法是中文界流傳的天大誤會,而且幾乎沒有人糾正這個錯誤。

    雖然用英文跟日文去查也可以查到這個農場說法,但稍微專業的網站都可以查到2月有28天,7、8月有31天都是出於其他的曆法考量,只有中文界不管甚麼網站,流傳的完全都是同一套胡說八道,總之至2024年2月28日為止,網路上用中文解釋為什麼2月只有28天的文章大概95%都是假新聞。

    甚至連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的居然也是錯誤的說法(截圖時間2024/02/10)

    說老實話,我一開始發現中文界全是錯誤答案的時候超震驚(甚至有點生氣),但轉念一想,這作為茶餘飯後的話題似乎過於艱澀,而且不知道正確答案也不會影響人生,確實沒什麼好計較的。

    不過這給我了很大的啟發,因為前陣子看完了一本論文集《曆法、宗教與皇權:明清之際中西曆法之爭再研究》,對於曆法的發展很有興趣,想說趁著這個機會,來窺探古羅馬的曆法是如何發展的。

    懶人包

    如果不想看考證過程,先提供個懶人包,簡單來說,我們現在陽曆的月份名稱與天數,是從2000年前古羅馬人定下後,幾乎原封不動持續用到今日:

    1. 古羅馬曆法自有史以來,2月不曾超過28天,且多為祭祀節日,所以把2月扣掉兩天去補78月,純屬無稽之談
    2. 凱撒搬移2月的天數到7月並沒有任何史料提到,且承上所述,2月原本就無天數可扣
    3. 奧古斯都只有更動8月的名稱,沒有變動天數,且根據考古證據,在8月改名之前,8月早就是31天
    4. 古羅馬早期大小月順序本就很紊亂,但凱撒的曆法改革為對應365天的太陽週期,必須從其中幾個日期較少的月份補上天數,當時凱撒不想過度影響羅馬人算日子的方式,能補成31天且影響最小就是這幾個月,跟比誰偉大完全沒關係
    5. 現行中文界的謠言是來自13世紀的英國人Sacro Bosco的著作《De anni ratione》,距離儒略曆頒布已超過1000多年,且無考古史料佐證,可信度趨近於0

    如果還有興趣看很長很長的文章的話,那就一起從古羅馬的史料來爬梳現行曆法的由來,我會盡可能在不扯到複雜數學公式的前提下,重新用中文說明一次為什麼2月是28天,7月和8月是31天,以及錯誤流言是如何產生。

  • 李維(Livius)筆下的的荷拉斯三兄弟
    羅馬研究

    李維(Livius)筆下的的荷拉斯三兄弟

    這篇算是LLPSI拉丁語第二冊教材Roma Aeterna心得記錄(上)的分支文章,因近日讀完李維(Livius)《羅馬建城以來史(Ab urbe condita)》第一卷全卷,裡面有些歷史故事頗有感觸,故記錄我讀羅馬史原文的一些想法。

    李維(Titus Livius)是著名的羅馬史作家,出生於羅馬共和國末期,後來奧古斯都掌權後也對其效忠,其最出名的作品《羅馬建城以來史(Ab urbe condita)》(200卷僅留下約三分之一) 紀錄了古羅馬從傳說時期的到奧古斯都時期的歷史,其中最重要的是紀錄羅馬傳說時代的第一卷,由於其他作家關於羅馬早期歷史的作品並未流傳下來,導致李維的記載成為大多數人對羅馬傳說的唯一印象,他筆下的描述經常成為西洋藝術畫作被引用的題材。以中國史舉例來說,例如我們對三皇五帝、黃帝與蚩尤的爭戰等等的傳說,這些都是來自司馬遷的《史記》,而少有其他引用的版本,李維作品的廣傳程度幾乎相當於司馬遷。

    我讀的課本《Roma Aeterna》將《羅馬建城以來史(Ab urbe condita)》第一卷全部選錄,這卷原文純計算拉丁文大概只有A4紙張50~60頁左右,由於原文有些部分閱讀不易,就連我學拉丁文超過20年以上的老師,遇到困難的句子也是說他要去查個字典,我大概讀了10個月才把這一卷讀完。

    李維的作品能撐過上千年,有個很大的原因是他文筆非常好,筆下帶有強烈的感情,吸引人不斷看下去,雖然有時候過於狗血扭曲了歷史原型,以至於現代研究學者對其記述真實性抱持著幾分懷疑,但必須得說,李維長於重組歷史素材,將之編織成充滿英雄主義與賺人熱淚的故事,李維若是活在現代,必是漫威電影第一編劇。

    ​第一卷中我個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其中之一是荷拉斯三兄弟(Horatii)的故事,由於原文頗長,簡述如下:

  • 文章翻譯,  羅馬,  羅馬研究

    【翻譯】羅馬精神(上)

    AAEAAQAAAAAAAAWeAAAAJDViYmZiZDA0LWVhZGItNGZlNy1iMzg5LTQ0Y2ExMzg4NDVjNQ

     

    tu regere imperio populos, Romane, memento
    (hae tibi erunt artes), pacique imponere morem,
    parcere subiectis et debellare superbos.

    羅馬人,記住,你應當用你的權威統治萬國,這將是你的專長,你應當確立和平的秩序,對臣服的人要寬大,對傲慢的人,通過戰爭征服他們。

    ──埃涅阿斯紀

     

    原文來自:Roman virtues 羅馬人的德行
    http://www.novaroma.org/nr/Roman_virtues

     

    Virtus,德行,最初在拉丁文裡,指的是「像個男人般的樣子」,後來延伸成「一個公民的德行」。

    在羅馬公共事務的領域中,Virtus是指具有「像男子般的參與公共事務態度」。眾多代代相傳的Virtus,或可稱做mores maiorum(祖制習俗),是構成整個羅馬傳統價值觀的文化,也是羅馬引以為傲,足以統御地中海世界的特質。

    其實古羅馬並沒有什麼成文法條或是教科書條列這些德行,羅馬人並不是個會在國家教育上多所干涉的民族,由於羅馬的學校很晚才出現,加上父權的強大,對於品行的教導,大多是讓年輕人跟在長輩身邊,模仿父輩的言行舉止,讓這些品行以一種傳統而不容踰越的方式傳承下來。

    而不同時代,對品行的要求也並不一致,這些對德行的想法大多數散見在各羅馬文人史家的作品之中,例如西塞羅雖然有提羅馬人的德行,僅有做四個簡單的分類,故以下的各種德行都是後人依據史料整理而成。

     

    原文分成兩大部分,一個是個人的德行,一個是公眾的德行,考慮到資料蒐集複雜,故拆成兩篇翻譯。

    由於這些拉丁字非常難以找到合適的詞彙翻譯,分類又非常細膩以至於很難區別,有的甚至連英文都很難找到對應辭,故非常需要註釋,我在己力許可盡可能補充資料,但個人能力有限,若有謬誤之處,還請留言或來信指教。

     

    Personal virtues
    個人的德性

    These are the qualities of life to which every citizen (and, ideally, everyone else) should aspire. They are the heart of the Via Romana — the Roman Way — and are thought to be those qualities which gave the Roman Republic the moral strength to conquer and civilize the world. Today, they are the rods against which we can measure our own behavior and character, and we can strive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practice them in our everyday lives.
    下述這些品行是每一位公民都應當具去追求的(理想上,是所有人),這些是羅馬精神的核心,給予羅馬共和國強韌的品行去征服與教化整個世界。
    今日,這能做為我們衡量個人行為的標竿,並更清楚地理解這些品行,應用在生活之中。

  • 羅馬研究

    漫談古羅馬共和國的選舉(下)

    爭取選民支持

    羅馬官員的任職期短,有志於最高權力的人,必須無時無刻地給選民留下好印象,不管是政治家或是政客,他們做的每一件事,除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外,最重要的就是獲取民心。故羅馬比較少看到選前支持率高,任職後滿意度一路下滑的狀況。

    對當時的選民來說,在無其他耀眼功績的比較下,通常會以家世考量為最大基準,羅馬人傳統上認為,偉人的子孫會繼承其偉業與高貴的德行。但在依靠選舉才能出任官職的時代,爭取支持是必要的行為,像2014的台北市長選舉,連勝文就不可能只用「我爸是連戰」這招來贏得選民,依然要下鄉working stay,對選民介紹自己仍然是很重要的。
     

  • 羅馬研究

    漫談古羅馬共和國的選舉(上)

    寫這篇文最早的因素是想知道凱撒怎麼有辦法為了選舉欠了那麼多錢?他的錢花到哪了?一個人不可能欠錢都不還,凱撒又如何靠政治手段還錢,這都是我好奇的部分。

    後來偶然在聯合報社刊中看見一篇名人投書─林中斌《西賽羅勝選的悲劇》,主題談的是美國輔選名人卡維爾(James Carville)如何引用西塞羅時代的競選策略,讓布希登上總統大位。林先生可能對羅馬史不算太熟,他引用的詞不是常用譯名,例如執政官→羅馬最高執政官(多此一舉的譯名?),另外也把喀提林(英:Catiline 拉丁:Catilina)誤植為卡塔麟納(Catalina)。

    好奇之下查了卡維爾的原文,是名為《Campaign Tips From Cicero(西塞羅的競選提示)》的文章,這篇文談到了一篇很有名的羅馬書信,是西塞羅的弟弟昆圖斯所撰寫的《Commentariolum Petitionis(選舉手冊,中譯為贏了再說)》,鉅細靡遺描述了當時的選舉手段,許多部分就算應用在當代也毫無違和,讓我意外地發現羅馬世界的選舉生活與現代的相似性,所以從研究凱撒如何花錢,變成羅馬選舉的窺探。

    對於歷史,我一直希望能關注「人」的生活方式,否則此篇文章只需單純整理網路資料便可成文,這是受《漢尼拔與坎奈的幽靈:羅馬共和最黑暗的時刻》的影響,這本書並沒有單純地把歷史事件當成跑馬燈走過,反而是深入地觀察那些曾經活過的人,如何生,如何死;愛著誰,恨著甚麼,當走入他們生活,理解為何他們如此行動,有些迷茫,便可由此解開。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或許透過羅馬人,我們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收穫吧!